鸽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信息技术助力美术课堂教学
TUhjnbcbe - 2024/7/14 0:31:00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使教学方式一改以往的“重教”为“重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笔者以七年级美术“画面中的空间——远近的奥秘”一课为例,探索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思维能力和美术表现的创意能力。

将难以实现的教学内容变为切实可行

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和选择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1

教学内容的梳理

本课的核心知识点是空间。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空间表现形式的作品,了解形体与空间的多样性,学习在平面上表现三维形体和空间的基本方法。在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空间,除了运用透视法来表现出立体形体,还可以学习通过处理或改变物体形态,营造前后层次,加强空间纵深感的表现方法。通过层次来营造空间主要包括三种方法,即近大远小法、明暗互衬法和虚实对比法。

2

教学难点和归因分析

本课教学大多会选择运用透视的方法来表现空间,而运用层次的方法鲜有问津,归结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在平面中运用透视原理,能极其方便地表现出立体形体的画面效果,而传统的美术表现要达到在画面中按比例缩放物体大小、改变物体明暗、虚实的形态,表现纵深感的三维空间,具有速度慢、耗时长、难度大的特点。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势必会拖累教学任务和目标达成;二是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在同等时间内让所有学生掌握用传统的美术技法在平面作品中体现远近、明暗和虚实效果的层次空间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了达成“学习在平面上表现三维形体和空间的基本方法”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在快速处理或改变物体形态、凸显空间纵深感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笔者尝试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融合,选择运用层次来表现三维空间的方法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1

学情分析

在美术知识方面,七年级学生了解基本的造型要素、形式原理,对美术作品能作简单的描述、分析、理解和评价,具备一定的美术表现能力。学生对空间这一概念的理解,除了能帮助他们知道物体的前后遮挡关系、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外,还能让他们运用线条来表现画面的疏密对比和浓淡效果,但他们在处理近景、中景和远景的空间关系时仍会存在一定困难。

在信息技术方面,七年级学生有能根据操作提示和反馈,使用工具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在多媒体信息加工方面,他们具有图片编辑的基本能力,知道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图片处理,基本掌握了缩放,旋转,裁剪,设置透明度、颜色、对比度、亮度、色彩饱和度、清晰度等命令的操作方式。

2

教学思路

在常规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以讲解、示范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但学生常常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课堂作业相似度较高,缺少创意表达。基于现有学情,本课将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运用其他方式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性。

本课的探究活动主要围绕运用层次表现空间纵深感的三种表现方法,从图例赏析、方法归纳(技能迁移)、创意表现三个环节进行展开。

从图例赏析到方法归纳

再到创意实践的活动流程图

在图例赏析环节,教师针对近大远小法、明暗互衬法和虚实对比法,精选有代表性的图片供学生赏析,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方法归纳环节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鸟语花香》,发现图片上两只鸟因大小不同所产生前后景的纵深关系,归纳出“近大远小法”可以表现画面的纵深感。随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在信息科技课程中所学“图片编辑”的知识,通过“图层、移动和尺寸缩放”等方法来处理图片,感受“近大远小法”的视觉体验。“明暗互衬法”和“虚实对比法”可参照“近大远小法”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进行方法归纳,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

《鸟语花香》运用了近大远小法的艺术手法

《山雾云绕》运用了明暗互衬法

在创意表现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素材图库中,可自由选择背景图和前景主图,运用所学的表现方法进行创意实践活动。一方面根据自己归纳的表现方法尝试练习,用同一素材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图片展开联想,甚至在美术表现的过程中,因为某一瞬间的触动而激发灵感,融入更多文化元素,让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遥望和平鸽》运用了虚实对比方法

将鸽子影子与老屋玻璃窗形成虚实对比

形成具有纵深感的画面

《对话》运用了明暗互衬和虚实对比方法

形成具有纵深感的画面

让马家窑古陶在现代白色瓷壶的映衬下

显得更加苍老与深邃

关键问题的设置与引导

关键问题的设置旨在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考方向,通过回顾知识点、方法归纳,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增强学生将信息技术与绘画空间表现相融合的意识。运用层次表现空间纵深感的三种方法在知识结构上属于并列关系,但在关键问题的设置与引导上却是由点到面、由浅及深的过程。针对“近大远小法”进行问题设置时,需要分步引导,逐题表述(问题设置如下:画面中两只鸟有什么不同?表现层次所运用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学过哪些图片编辑功能?为了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效果,我们可以用到哪些技能?);针对“明暗互衬法”进行问题设置时,提示学生参照“近大远小法”的问题设置进行自问自答;针对“虚实对比法”进行问题设置时,提示学生参照“明暗互衬法”的问题设置进行完整、准确、快速的表达。

三种表现方法、三种问题设置,从知识到能力层层推进,既提升了学生图像识读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方法归纳和技法知识迁移的能力。

收获与反思

本课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美术学科的教学,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了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把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入美术学科的学习,使其活跃思维、构建新知,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知识与方法的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激活了已学知识,将信息技术和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到美术学科中,在平面上创作出具有纵深感的美术作品,提升了美术表现能力,达到了创意实践的目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运用三种表现方法进行组合和再创作,提升了自身的美术创意实践能力,实现了学科间的融合。

《海底观光》综合运用

近大远小、明暗互衬和虚实对比三种方法

形成具有纵深感的画面

《蜂鸟戏藤》综合运用

明暗互衬和虚实对比两种方法

形成具有纵深感的画面

《飞燕掠影》运用明暗互衬方法

形成具有纵深感的画面

尽管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融合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但相信随着未来教育信息化的继续发展,深度融合将会促进多种教育形态和美术教学方式出现,会为教师个性化教学和特色教学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会为学生自主性学习、个性化思维和创意实践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小学美术》年第4期

《信息技术助推美术课堂教学变革——以“远近的奥秘”一课为例》

《中国中小学美术》年第4期

1
查看完整版本: 信息技术助力美术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