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英国肖像美术馆里能找到什么摄影灵感如何
TUhjnbcbe - 2024/7/15 16:30:00

在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里寻找摄影灵感

一位母亲站在三个孩子后面。前面两个男孩儿,一人握剑,一人持弓。紧挨他们的是个小女孩儿,规规矩距地站着,手搭在椅背上。

这四个人,出现在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的墙上。他们以画框为边界,里面是几百年前的一个世界,外面是当下看着油画的我们。这些人,就站在那画框里,直直地看着我。

这是一幅画于年的油画。这一年,剑桥大学悉尼·苏塞克斯学院创办,中国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开始刊行。这一年,齐格蒙特三世把波兰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威廉·巴伦支开始他的第三次北极探险。

同样是这一年,诞生了这幅油画。这个女人是干什么的?留下这幅画有什么意义?他们的眼神里,想跟今天的我们说些什么?我们又能从这些一幅幅油画里,读出什么信息?

作为一个摄影人,我在问自己。我渴望在这些油画的世界里,寻找答案。

闲来无事,最近再访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

英国国家肖像馆(NationalPortraitGallery),是英国一家肖像艺术美术馆,坐落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旁边,英国国家美术馆北侧。自年起,该馆向公众开放。特拉法加广场据传是香港某明星经常去喂鸽子的地方,被中国人称之为“鸽子广场”。

肖像馆收集了历史上的重要的、著名的英国人画像,馆藏项目包括照片、绘画、素描与雕塑等多种创作型态,而收录的肖像有亨利七世、莎士比亚、伊丽莎白二世等。

从家门口至坐地铁,可以直接坐至查令十字街站。出站,两分钟步行,就到了这个全世界赫赫有名的美术馆。

最近探访有三次。一次是看英国BP肖像美术展览,一次是看“迈克尔·杰克逊在墙上”肖像展,最后一次则是看该馆内的馆藏作品。

三次看下来,总有一些感慨。摄影与绘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而当下摄影人,受到绘画的影响,也无法形容。

一、历史上,人类渴望留下自己的影像。而留下肖像,使之呈现在公共空间,是许多当权者或有钱者的生活方式。在构建自己的身份和对外宣传方面,以油画为主的肖像扮演了重要角色。

历史由近推远,肖像的获取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摄影,肖像始终都在体现人的个性和社会身份象征。在这些油画中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当权者,都渴望以给自己留下一张肖像,来构建出自己形象,希望通过油画来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比如一个女王,除了美丽,还希望能向人们传递和暗示威严、端庄、正派等信息。历史上,油画也常常被用来服务政治需要。

从最初的石刻至需要花上几天甚至几个月时间画油画,再至摄影术的发明,一张肖像的获取,所经历的时间、人工投入及经济成本,也大不相同。当下,拥有照相功能的手机自拍,立拍立现,成了一种快速、便捷以及经济成本最低的肖像获取方式。科技改变了肖像的获取方式。此前读过一本书,里面讲过一段历史:摄影术发明之后,距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只有两分钟步行距离的莱彻斯特广场,曾建起了一个巨大的摄影棚。普通的工人阶级,常把那里排着长长的队拍照。他们突然发现:肖像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花一点儿钱,自己也可以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肖像。

这是一个时代的流行生活方式。如今,摄影棚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挂满各式广告牌的一栋老楼。朋友介绍说,下面的广场,常用于全世界一些新电影在英国或欧洲的首发式。这个老楼,则成了许多电影公司的办公室。一位朋友说,别看楼不大,它却依然影响着全世界的电影市场。因为,电影界的一些重要的决定,通常都是在这栋楼里产生的。

二、参观肖像美术馆,可以解读当年英国社会的权力结构。在17世纪的肖像场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那个时代,能获得一张肖像画的人,所拥有的财富或权力非同小可。从墙上一排排肖像油画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哪些人组成了英国社会的精英阶层,从而能发现当时社会的权力结构。在这些肖像中,国王、国王家庭成员、首相、军人、剧作家、建筑师、科学家、诗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油画。普通穷人,要么没有属于自己的油画,要么出现在画面中以配角的形式存在。绘画是和社会阶层紧密相连的。细细参观肖像美术馆,除了感受用光、构图、色彩之外,感受最多的,还是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群体画像中,还可以慢慢解读人们的权力秩序。一张群体画像,特别是当权者出现的群体肖像,国王永远是权力的中心,身边的人也依据权力大小,呈现出与国王距离的远近。而他们有的人脸对着国王,双手规矩地放在桌子上。不用看说明,也能从这些人身上读出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同样在展厅内,我还看到一组群体肖像,人人身姿舒展,呈现出自己最想表达的状态。细读,是一群画家。姿势放松,人物主体大小一致,在这里,我们可以解读出这些人的权利平等。

三、肖像还能成为家庭联系的纽带。在本文开头的那肖像画,是一个名叫安妮的女主人带着孩子的家庭画像。文字说明里显示:她是二婚,肚子里正怀着新任丈夫的孩子。他丈夫请人画这幅画,目的有两个:一是把它作为一份礼物,使其成为家庭成员之间联系感情的纽带。另一个目的非常简单:女主人35岁,那个时代已经属于大龄女性,这个年纪生孩子有着极高的死亡率--画这幅像的目的,是担心女主人有可能会在分娩时死亡。这幅画的职责,有点儿像我们今天的遗像。

每一幅画像,都暗示着死亡。人们画它,是希望用另一种方式留住自己。同理,摄影也一样,它是当下我们这个时代留住时光最好的工具。人们拍照,潜意识里总有一种担心:时光流逝,每一个人最终会离逝。同样,那个时代,由于人们由于担心死亡,准备以肖像画的方式,用作纪念亲人的工具。

我曾在英国BBC历史频道看过一个故事:维多利亚女王在怀特岛的住所里,挂在墙上的,全是能呈现她家庭女性身份的画像。也许只有在那样远离王宫的地方,她才能远离民众,属于她自己。她的身份,这个时候才是母亲、妻子、家庭妇女。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女王家里的这些画像,不再是向民众展现的权力符号,而是她作为女性的另一种身份象征。这些画,成为她联系自己丈夫和子女们的纽带。除此之外,画像在这里还完成了一个影像所具备的功能:身份认证。也正因为有这些影像,才处处提醒人们:她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女王。家庭女性所具有的身份,她都有。

四、肖像四要素之外,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摄影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英国肖像美术馆里能找到什么摄影灵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