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推脚儿
TUhjnbcbe - 2020/12/12 12:36:00

《董乡文学》杂志选稿平台第期

推脚儿

作者:杨铁锋

在俺的老家三合寺村,一提起李茂同的名字,老少爷们儿没有一个不伸大拇指的。为啥?都说这人正直、仗义、孝顺、能干……更值得全村人津津乐道的是,他还是我们村有史以来第一个以推脚儿为谋生手段的人。推脚儿是个什么行业?它是干什么的?现在的年轻人有的可能听老人说起过,有些人或许干脆不知道。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行业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推脚儿,在我们老家,指的就是以手推车为运输工具,专门从事运输,并以此为业的人。人们把这种人,称为推脚儿的。按庄乡辈份,李茂同和我爷爷一辈。按农村的习惯叫法,我叫他茂同爷。茂同爷长得五大三粗,虽然个头不算特别高,但膀宽腰圆,那粗壮的四肢,那宽宽的臂膀,二三百斤的麻袋压不弯他那力大无比的腰板。村里人都称他壮汉,似乎他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一九六零年前后三年,全国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人们普遍吃了上顿没下顿,饿死人的事,时有发生。茂同爷壮归壮,遇上这样的年景,整天也直饿得两眼冒金星,走路直打晃。家家吃树皮,咽草根,大人还能将就,家里那八个未成年的孩子,整天饿得*哭狼嚎。八个孩子,光有吃的,没有干的。八张小嘴,就像八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坑,在那里早晚张口等着。我和他大儿子同岁,小时候常在一起玩。他家就两间北屋,两间南屋,还有一间饭棚子。他家老奶奶活着时,全家十一口人,春夏秋冬,一家人就挤住在两间北屋里。他家的小孩,冬天从来没有穿袜子的,全村人都说他家孩子特别抗冻。眼看着自己的孩子一个个饥*面瘦,天天像严霜打了的茄子,直愁得茂同爷和他家奶奶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一向头脑活络的茂同爷,白天黑夜总在思索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全家吃上一口饱饭,不致于让八个孩子饿死呢?自己一没手艺,二没有门路,思前想后,他还是想到了自己的一身牛力气。别的不属于我,这力气可是我个人的。干脆,想法买辆手推车,靠力气吃饭,推脚儿去!他请来本村木工,把自己老辈子遗留下来的独轮车盘加以改进,又东淘西借来几十块钱,买来时兴的?皮车轱轳。就这样,全村有史以来的第一辆现代化的手推车,就诞生在了茂同爷家。运输工具有了,推什么呢?经事先多方打听,淄博以南的山区受灾较差,许多讨饭的人都往那儿跑,我们老家习惯性的称那一带叫南山。当时老百姓广泛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小火车,(小营通淄博的小火车)冒黑烟,拉着俺社员上南山,吃饱饭,坚决不回博兴县!”这就是当时两地生活水平对比的真实写照。茂同爷打听到那儿的旧家俱、老粗布等行情比较好,能换回地瓜干。主意拿定了,茂同爷就把老辈子留下的方桌,还有两把椅子推上了,不够载,又到集上买了几件,反正那时候旧家俱又不值钱,人们主要是饿疯了,缺吃的。第一趟,去了淄博市以南的博山。来回三百多里,一车子旧家具,换来一百五十多斤地瓜干。心里细算帐,除去本钱,白赚地瓜干三十多斤。当茂同爷推着车子一瘸一拐?地回到村头时,在此等待了两天的全家人一下子扑了上来。一家人盼星星盼月亮,就像盼救星一样。茂同爷回到家里,还没等到卸车,孩子们早已解开了装地瓜干的口袋,像疯抢一样,抓起地瓜干就往嘴里塞,边吃往自己的衣服口袋里装。看着孩子们饿疯的样子,茂同爷这个三十多岁的铁汉子,就像看傻了一样,他家奶奶就一个劲地抹眼泪。虽然来回只有六天时间,但音讯全无,生死未卜,叫谁谁不牵肠挂肚?好在虽然受了些苦累,但收获还是让一家人高兴万分。这一百多斤地瓜干,再掺上点糠、菜,一家人起码一个月不挨饿了。这么一算帐,两口子破涕为笑,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只是一路上的艰辛,让人听了心里觉得难受心酸。

那时候的二0五国道,是沙石路。茂同爷穿了一双他家奶奶做的布底鞋(也只有这样的鞋),头三天还没觉出什么,到了第四天,鞋底就磨透了,路上的沙子直往鞋里钻。开始,还只是硌得痛,后来脚就起了泡,再后来,泡破了,流出了血水,脚一着地,就钻心的痛。最后,他只好从自己的烂衣服上撕下块布把脚裹起来,咬牙坚持着。无论脚疼得如何厉害,一想到在家张口等着的八个孩子,脚疼又算得了什么呢!

大约过了十天的功夫,茂同爷的脚基本好了,旧傢俱也准备的差不多了,茂同爷在家早已按耐不住,趁一天天气好,推上车子又出发了。刚上了公路走了不到一公里,在公社驻地附近,突然从公路边上闪出两个人来。由于是白天,茂同爷并没害怕。那两人自称是税务所和派出所的,问推着一车家具干什么去,茂同爷如实作了回答。那两人立即凶神恶煞般的吼叫着:你这是投机倒把!你知不知道这是犯法?不容分说,非让茂同爷把家具推到税务所院子里去。无论茂同爷如何解释,那两人好赖不听他那一套。小腿拧不过大腿,无可奈何之下,茂同爷只好被二人像押俘虏一样,被逼着把车子推到税务所的院子里。茂同爷一边诉说着家里的困难,一边一个劲的央求着,就差跪地求饶。那二人如同铁石心肠,不但不听他那一套,并且动手解车上的绳子。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没办法,茂同爷只好把一件件家具卸下车。其中一人吼道,看你还算老实,今天就放了你,要不然,非抓起你来不可!茂同爷一边往回走,一边在心里大骂:大白天碰上了劫道的,这是什么王法!

回到家里,憋了一肚子闷气的茂同爷怎么也想不通:我不就去换点吃的吗?我犯了那家王法?想不通归想不通,这日子还得过。最后一横心:这脚还得继续推,不推,一家人吃啥?

有了这次教训,茂同爷总结出了经验,白天再不敢走大道了,如果非走不可,就得趁一早一晚或者夜间。事过多年之后,一提起这事,他给别人介绍说,那时候推上东西去换地瓜干,真像做贼一样。

有一次茂同爷带了块老粗布,他怕路上遇到麻烦,就把它捆在腰上,外面再穿上宽松的衣服。又有一次推了部分豆子,上面就盖上一捆草作伪装。还有一次,换回来几十斤地瓜干,他把它藏在盛着煤的麻袋里。从麻袋口上看是煤,从麻袋的窟窿处看也是煤,但煤的里面包藏着“危禁品”——地瓜干。?

去南山的路上,有几处路段特别难走。最难爬的就数博昌桥。博昌桥是清河上的一座桥,由于当时小清河通航,所以桥建的特别高。每次到了桥跟前,先得歇一歇,喝点水或吃一点东西,攒足了劲。如果有同伴,那就两个人一辆车子,一个人在后面拼命推,一个人在前面使足了劲的拉。谁都不敢偷懒耍滑,稍一松劲,车子就会往回倒,弄不好,就会翻车伤人。等把车子推到桥顶处,两人早已累得精疲力尽。没办法,还得去推下一辆。

有一年夏天,小清河发大水,河水溢出两岸,两边的公路上,一片汪洋,足有三十公分深。这一次,茂同爷推了一车子白灰。白灰怕见水,没办法,只好几个人合伙,连扛带背,才度过了难关。

有一年冬天,茂同爷和几个同行,每人从博兴的麻大湖推了一车芦苇,往滨州送。路上飘起了雪花,西北风越刮越大,由于顶风,车子推不动不说,还直翻跟头。好不容易来到*河岸边,那时黃河没有桥,只好冒险从冰上过。每迈一步,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每听到冰层响声,双腿就吓得打颤。虽是三九天,等走到对岸,身上的衣服全湿透了。

茂同爷只上过四十二天学,还是在邻村高庙李村的天主教堂上的。也许是天赋,他虽识不了几个字,但数学特别好,加减乘除法,很大一串数字,张口就算出来,有时比算盘还快还准。全村老少,都称他是神算盘。为了纪念自己推脚儿到过的地方,他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莒县,一个叫昌乐,并在以后的日子里,把当时的经历讲给孩子们听。一个乳名,就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一个乳名,就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它记载着茂同爷走过的风雨。直到今天,一说起自己的名字来历,他的儿子们还是禁不住的眼泪汪汪。

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好和茂同爷拼死拼活的努力,家里的生活终于走出了困境。随着年龄的增长,茂同爷推起车子越来越感到有点力不从心。这时候,他就把手推车卖了,买了一辆地排車。从手推车变成地排车,从一个轱轳变成两轱轳,不但人受用多了,拉的东西也多了。有时,他还把大儿子带上,虽然儿子还小,但有人搭把手,毕竟轻松了许多。特别是空车的时候,两人轮換拉车,一个还可以坐在车上休息。

随着*策的进一步宽松,茂同爷去南山拉回来的,不再仅限于换吃的,他还经常拉回些煤、白灰、瓷器等物资,到周围村里或集上出售。随后,他又买上了小毛驴,他终于由推车拉车的,变成了赶车的,坐车的。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成了运输专业户。村里几个年轻人,受他的影响,也买上了地排车,加入到他的运输行列。每当大家赶着毛驴车走在大街上,茂同爷总是打头阵,常见他坐在车前沿上,路过人多的地方时,总是故意扯起嗓子大声吆喝毛驴几声,然后在空中打一个响鞭,恣不郎珰地唱起来:小毛驴,地排车,赶上我的不大多……大车进了店,给个县长也不换……那神气劲,像捡了个金元宝,老玩童似的,满脸都洋溢着笑容。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话用在茂同爷身上,再恰当不过。

茂同爷五十岁那年,不知从哪天开始,突然觉得浑身乏力,腰直不起来,也吃不下东西。到乡卫生院检查,也没查出大毛病。医院作检查,他说没事。实际上,他是疼钱。后来,家里请来当地最著名的一位老中医,医生看过之后,给开了几十付中药,并嘱咐说,吃了这药,肯定见效,只是,再也不要像过去那样干重体力活了。茂同爷听从了老中医的话,每天按时吃药,在家休养。果然,过了一个多月,身上轻松多了,面色也好看了,也觉得身上有了力气。茂同爷本来就是个闲不住的人,身体刚一好转,他就把医生嘱咐的话丢在了脑后,又操起了旧业。

没干几天,茂同爷就支持不住了。这次,犯得比上次还厉害。家里又赶紧请来老中医,老中医看过之后,背着茂同爷的面给他家奶奶说,这次我是无力回天了。

一九七九年九月六日这一天,是茂同爷五十周岁的生日。往年的这一天,本是全家人喜庆的日子。而今天,全家人却围立在茂同爷的病床前。他已经几天滴水未进,他知道老天爷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嘴张了张又合上,合上又张开。他肯定有满肚子的话要说,只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有两行浑浊的老泪,顺着眼角,流过脸颊,滚落到脏兮兮的枕头上,然后便头一歪,闭上了他那一双无限牵挂的双眼……

“茂同没了”!消息在不大的村子里不径而走。父老乡亲们的叹息声里,回荡着同一个声音:茂同一辈子没享一天清福,像头老牛一样,为了孩子们,拉了一辈子的车……

茂同爷的故事己过去整整四十年了,当我今天提笔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我心里总是在想,假如茂同爷能活到今天,也才九十岁,他一定是儿孙满堂,享受着衣食无忧的幸福晚年。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奋斗精神,他一定会率领他的众多子孙后代,成为远近闻名的企业家。但是,我又想,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你如何努力,你都摆脱不了时代对你的束缚和安排。茂同爷难能可贵的是,在逆境中永不低头认输,不随波逐流,不任凭命运的安排和捉弄,始终和命运进行着不屈不挠地抗争。他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难能可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一代代后人。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杨铁峰,男,一九四九年一月出生于博兴县庞家镇三合寺村。高中文化。一九七零年入伍,一九八二年转业到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法警支队长、执行庭长等职务,二??零零八年退休。爱好广泛,尤其写作。曾多次在省内报刋发表过案例、诗歌等作品。

杨铁锋文集

(37)鸽子情缘(外一首)

(36)我曾当过兵(外一首)

(35)难忘那双球鞋

(34)没有父亲的父亲节(外一首)

(33)一件绿*装的故事

(32)抹不去的回忆

(31)我死了咱家唱戏

(30)外孙的生日(外两首)

(29)我家的老屋

(28)野菜(外一首)

(27)一母同根(外一首)

(26)一只小鸟的倾诉(外一首)

(25)(疫情防控专题)妖孽冠状病*

(24)过年最想爹和娘(外一首)

(23)怀念的小年

(22)恨不随夫去远征

(21)俺家有辆自行车

(20)父亲的口头禅

(19)奶奶的寿棺

(18)故乡

(17)一母同胞姐弟情深

(16)牵挂

(15)达拉斯的秋天

(14)我当兵就是奔提干来的

(13)战友趣事

(12)孩子,没事别光往家跑

(11)母亲的纺车(外两首)

(10)童年(外两首)

(9)小毛驴地排车(报刊发表)

(8)笔(外两首)

(7)可怜的妹妹,你在哪里?

(6)一块野菜饼子

(5)上坟(外一首)(报刊发表)

(4)母亲颂歌(外一首)(报刊发表)

(3)同桌

(2)一位女法官的情怀(外两首)(报刊发表)

(1)胡杨赞(外两首)(报刊发表)

征稿启稿

“乡韵乡情”公众平台是《董乡文化》《董乡文学》选稿平台,由博兴县作家协会与博兴县文化馆联合主办。平台宗旨:追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希望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投稿时请直接粘贴文本,并附有一百字以内的个人简介、作者的照片、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照片请用附件发送。本平台提倡原创首发,文责自负,一旦发现违规现象,立即删除,并在三个月内不发表该作者的文章。投稿邮箱:xiangyunxiangqing

.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脚儿